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4的文章

GRE 一戰 323 分心得

圖片
 前言 由於一直都有出國讀研究所的夢想,因此從去年就馬不停蹄地開始準備留學所需文件,而語言證照也是留學美國必備的文件。在9月時我考完托福,便開始準備GRE,並於2023/11/25考試。GRE考試在去年暑假時有改版過,考試時間縮短成2小時左右,去掉加試題,寫作只剩下 Analytical Writing,大幅減少考生的體力消耗。我認為這對考生而言是一大福祉。以下是我準備GRE的過程與心得。 我的背景 考試時是彰師大資工系大四學生 多益965分 托福109分 考試分數 第一次考試,我考取了V 153、Q 170、 AW 3.5,總分323分。考試時的順序是QVQV。 我的GRE考試分數 準備過程 由於準備時間較短,我想說去補習班,利用更豐富的教材以及更有系統化的學習方式準備較能夠事倍功半。在詢問了多家補習班後,我選擇字神帝國。我報名的是全線上的GRE全科課程,因此可以依照自己的進度安排上課影片。9月中時我正式開始看上課影片,因為我知道自身的單字量不太夠,因此我看的順序是先單字、填空、閱讀和數學、邏輯、寫作。我自己是安排每周看3~4部影片,但因為還有期中考周,所以那段時間的進度稍微緩慢些,我認為這也是在學學生在準備GRE常會遇到的問題:如何在學校課業與額外花時間準備的GRE中取得平衡。我給自己的要求是,無論是學校或是GRE,一定要在上課後一天內複習過,否則上課學到的單字、技巧會隨著時間慢慢忘掉。例如在GRE的部分我是看完一個section便開始練題目。填空都上完後,便開始寫課本上的練習題,寫完後,再寫Google Classroom上的題庫。這些題目就很夠我練習了。在準備的期間,只要有讀書會我都會參加。讀書會除了是累積實戰經驗的好機會外,同時老師們也會在讀書會上分享許多最新的考試資訊,我認為十分受益。在短短2個多月的準備時間,我對於自己能拚到超過320分的結果已然是滿意了,至少不需要再二戰,畢竟考試報名費不便宜。字神的課程十分有系統性與連貫性,讓我能夠在短時間內考取到自己需要的分數。 各科準備心得&方式 【 字彙 】字彙算是我最弱的一科了,應該也是大多考生在準備 GRE 時遇到最大的困難。 GRE 的單字並不是難在專有名詞, GRE 的單字都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中文口語很常用到的詞彙,只不過我們並不常有用英文描述這類詞彙的機會,又或者我們時常可以用比較通用、...

學習歷程怎麼寫?(附上正取二學習歷程檔案)

圖片
  前言 在 108新課綱 的升學制度中, 學習歷程檔案 成為獲得最多關注的新名詞。與舊課綱不同的是,必須從高一就開始上傳,且注重高中三年的生涯紀錄和及校內外學習個人的心得反思。目標在於讓大學教授能夠閱讀這份歷程檔案後,產生「 對!這就是我要的學生 。」的想法。 「 學習歷程自述 」是許多大學系所共同要求必須檢附的項目,自述中應包含但不僅限於 高中學習的反思 、 申請大學校系的動機 、 未來入學後學習計畫和生涯規劃 。學生必須在限制字數內,以精準省思自己在高中三年內獲得那些收穫,收穫包含學業上、興趣上、經驗上,以及自己目前理想的大學生涯規劃。 我是2020年的應屆畢業生,在個人申請中,我分別申請了彰化師範大學、輔仁大學、台南大學和高雄醫學大學等四個皆有書審的科系,而最終,我分別以正取、正取二、正取、正取二錄取;因此,我希望能夠 以當初申請的學習歷程檔案 ,分享一些 當時我在寫學習歷程自述時的注意要點和技巧 。 特別註明:這篇是以2020年時的課綱為例說明,對照108新課綱有部分不同,請自行酌量參考。 我的學習歷程自述 以下以當時申請刀依時的學習歷程自述為例 詳細解說 首先,我的學習歷程自述的架構如下所示: 家庭背景(1) 個人特質(1) 休閒興趣(1) 學習歷程(5) 報考動機(2) 列表中,後面的數字表示占整篇文章的多少比例。 在撰寫學習歷程自述時,我們必須「 對症下藥 」,我們不能只寫自己想寫的,也要寫教授們想看的。有很多學生,會「一篇抵萬篇」,無論是申請醫學系、資工系還是化學系,學習歷程履歷都是同一篇。雖然說你的學習歷程就是一個,但同一篇故事中,強調的重點不同,不同領域讀者看到的重點也就不同。 舉例來說,若把學習歷程譬喻成三隻小豬的故事,若是申請人文相關科系,就必須著重在豬與狼的內心想法和個人特質;若是申請工程學系,就會著重在三隻豬搭出來的房子,在建築物架構上有何異同;若申請的科系是資訊相關,可能就會注重在三隻豬之間,使用哪種通訊設備/協議會對他們最有利。 1. 家庭背景 我成長在一個基督教家庭,平凡美滿,名字和基督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叫XXX,是母親所命名,X有「寬恕」之意,而寬恕正是基督徒的信仰核心,X是要我「宣揚」基督的愛,並懂得關懷、同理他人。由於爸爸樂團工作繁忙,媽媽...

《大學經驗談#0》4個大學必買平板的理由(和4個不推薦的理由)

圖片
 大學生需不需要買平板,這個問題可說是每年開學季必在 Dcard , PPT上出現的熱門問題。身為一名準備升大二的學生,我來分享一下自己一年來上課使用平板的心得與建議。 我從大一用到現在的Samsung Galaxy Tab S7+ 買平板是為了什麼? 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 很多學生當初買平板的目的是為了學習、上課時作筆記用,不過買回來卻變成躺在宿舍床上追劇的最佳夥伴。依我的觀察,大學生的科技產物型態有以下幾種: 筆記型電腦(絕大多數都有) 桌上型電腦(當然只能放宿舍用) 平板電腦(非常少數) 前面上述三項的混和體(C3取2的概念) 大學生通常都會有一台筆電,因為真的很方便,走到哪帶到哪,要討論團體報告或空閒時打打遊戲都可以。如果是讀資訊類的科系,那筆電更是一個必備,上課時可以帶去打程式,不用像其他人一樣程式沒打完還要用USB存起來。 至於桌上型電腦,會買桌上型電腦的人,十之八九是為了在宿舍打遊戲或是想要更大的螢幕,但因為攜帶不便,所以沒有很多人會選擇桌機。 至於平板電腦,這篇文章的重點,平板電腦的方便之處在於: 上課抄筆記方便 可以減輕書包重量 不用花錢買原文書 做報告、多工處理方便 以下來一點一點詳細介紹 優點一:上課抄筆記方便 平板電腦的特色在於那塊超大的觸控型高清螢幕,有些品牌(像是Samsung 或 Apple)有自己搭配的觸控(Spen, Apple Pencil),讓書寫體驗更佳。更好的是,如果你未來打算在大學兼家教,那平板電腦會是你的一大幫手,上課時可以直接用平板電腦畫記,下課後還可以輸出成pdf檔傳給學生。真的是科技造福人群的一大例子。 優點二:可以減輕書包重量 因為很多原文書在網路上都有電子檔可以免費下載,所以通常書包內就只會有一台平板電腦+一本筆記本(以便不時之需)+鉛筆盒,因為少了又厚又重的原文書,所以你的背包會減輕很多重量。 優點三:不用花錢買原文書 就像上面說的,網路上有很多原文書的電子檔,所以就不用花大錢買原文書了(先不論是否正版)。雖然還是要稍微找一下,也可以和系上的哥和姊問一下,但通常都是可以找到前幾版的。這裡還是要提醒一下,有一些教授不喜歡學生上課時拿3C出來,所以在上課前要稍微打聽一下教授的習性喔...

[研究所推甄心得]112年資工所推甄心得

前言 今年的研究所推甄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從去年(2023年)中開始做備審,陸續於年底放榜,其實相較於國外,台灣的推甄申起效率高很多。資工在近幾年是十分熱門的科系,申請人數也有逐年成長的趨勢,錄取率更是接20%不到,也意味著競爭對手比以往更多,需要有更高的在校排名、更豐富的經歷等才有可能可以往上推。 背景 學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應屆 系排名第一名 義大國際高中 第一名畢業 論文發表 Yu-Hsuan Hsieh , Hao-Ying Tsai. Developing an Intelligent Analysis System for Recommendi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Preferences through Fuzzy Query Methods. Internatio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une 2023 競賽獲獎紀錄 通過112年度國科會大專學生計畫 第34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大學部議程優秀論文獎 - 優等 全國大專院校產學創新實作競賽入圍決賽 第27屆大專院校應用服務創新競賽 教育開放資料組 佳作 每學期皆獲得書卷獎 工作經歷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計畫兼任助理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暑期實習 111 學年度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理及資訊學科能力競賽評審委員 人工智慧及其應用通識課程實作助教 11 0  學年度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理及資訊學科能力競賽評審委員 社團經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系學會會長 英文檢定 TOEFL iBT Test (Reading 30; Listening 29; Speaking 23; Writing 27; Total 109) TOEIC Listening and Reading Test (Listening 475; Reading 490; Total 965) 證照 Microsoft Certified: Security, Compliance, and Identity Fundamentals Microsoft Certified: Azure Data Fundamentals Microsoft Certified: Azure AI Fundamentals ...

關於國際學校的三大迷思

圖片
  關於我的學校經歷 從國際學校畢業後,我就讀的是台灣的國立大學。認識新朋友時,大家常常會對於我的求學經驗感到很有興趣,內心也充滿許多疑問。「國際學校」一詞,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詞。國際學校也時常和貴族學校畫上等號,不走體制內路線,富麗堂皇的教室,充滿外國人臉孔,都是普通民眾對於國際學校的刻板印象。其實我離開我的國小、國中、高中母校以兩年有餘了,這期間,我的學校經歷了許多改變,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以兩年前我離開學校時的情況,分享一些從身旁親朋好友中,觀察出大家對國際學校的迷思。 國際學校學生的英文都很好 國際學校與一般體制內學校最大的不同,莫過於上課方式與內容,這方面我已經在之前的 國際學校是什麼? 文章中詳細談過,那上課語言呢?上課時我們的確是用英文上課居多,每班也都配有一名外師,但這就代表學生的英文一定都很好嗎?其實不然。因為畢竟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本身就不常,在學校期間,身邊還是台灣人比例較高,因此除了和外師溝通之外,大多時候我們還是使用中文作為日常溝通語言。 那為什麼國際學校的學生英文程度會有落差呢?屏除混血兒不談,其實總體、平均而言,國際學校的學生英文程度還是較一般學生高出許多,畢竟再怎麼抗拒和外師講話,在耳濡目染下,或多或少還是會有所進步。但進步的幅度就十分因人而異。除了自身的先決條件(如從小就讀美語幼稚園、家裡有英文母語者等)外,若學習期間的每份報告都認真做、也為上台演講前演練過許多次、把握每次練習英文的機會,那英文實力絕對會有所提升,反之亦然。 其實英文「好」的定義十分含糊,台灣人對於英文好與外國人的認知有許多差異。台灣人的英文好,是只聽說讀寫樣樣通,文法字彙配備齊全,但外國人的英文好,是指能夠使用該語言,去達到想表達的意思,著重點在於流暢度、字彙表達使用精準度等,因此在國際學校中,我們是不會「 背單字 」的,而是去「 認識單字 」。像是從小說閱讀中認識到的新單字,我覺得它很實用,所以就會多多使用它,久而久之就記起來了、又或是老師在課堂黑板上寫到一個不認識的單字,為了能跟它課程進度,因此我會主動去學習它。 認識單字,是有動機促使的,而背單字,是被動地去學習。 國際學校學生常常價值觀偏差 不可否認地,由於國際學校學費門檻較高,許多家庭無法持續付出高昂的學雜費,自然會先篩選出社經地位較高的客...

108課綱真的那麼討厭?一名新課綱應屆考生的淺見

這篇文章,是我和一位海歸回來、目前就讀高中的朋友共同編輯而成,十分感謝她的友情相助,提供對於108課綱第一手的看法和見解。 108課綱錯了嗎? 作為108課綱第一屆的學生,其實當初了解到108課綱的初衷跟它的立意時,作為學生的我是非常支持的。108課綱強調提升 閱讀能力 及 自主學習 的精神,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新課綱在實際操作時會遇到太多問題,且不論學生一直以來都 以解題為目的的學習 ,要他們突然能自己提出一份自主學習計畫是有困難的,光是一天在學校十堂課的時間,有自主學習的心也都被消耗光了,根本沒有多餘的心思。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邊要求考試成績好,一邊又要多元發展參加活動,還要自主學習,沒有將根本的問題解決,自然就讓 108課綱變成一個折磨學生、家長、跟老師們的怪東西 。 自主學習跟學習歷程 自主學習 ,從高一開始,一整年的時間,會讓學生自行寫出一份自主學習計畫,高二的一整年,會有總共18節的時間讓學生來執行自己的計畫,雖然說學生確實可以在自主學習以外的時間繼續執行自己的計畫,但作為一到五每天要上十堂課的學生,週末要休息甚至是準備其他事務,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跟心力去好好實行自己的計畫。以我自己觀察周遭同學的情形,大家光是處理平時眾多的考試都來不及了, 自主學習只能落成跟其他的報告一樣被草草了事,有的甚至沒辦法被做出來 。 學習歷程 ,打從一出現後成為各個學生的噩夢,以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他其實就是將舊課綱時,高三學生會需要整理的那一大堆個人履歷分作一年一年讓學生上傳。不過學習歷程非常重視學生在每個學習歷程中呈現出的過程及反思,特別是 反思 ,更是重中之重。當然,我認為反思能力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但以這兩年做學習歷程的心得,許多老師確實都在給予我們方向,但大多數學習歷程能呈現出來的,都是一些學科的技能,作文的寫作能力、針對課文分析製作心智圖的能力。 但我們真的只能做到這樣嗎?組織心智圖的能力確實很重要,但作為高中生,我們能以學科延伸出來的東西其實很多,國文課的燭之武退秦師,可以拿來討論小國的外交策略;地理的全球化可以討論疫情對此的影響,以及後疫情時代的走向;歷史可以討論現今中亞地區的眾多衝突究竟是怎麼演變而成的,所以,學科能呈現的學習歷程真的這麼侷限嗎?不,真正被侷限的,是學生 獨立思...

國際學校是什麼?該不該讀國際學校?我讀12年國際學校的心得分享

圖片
 我就讀台灣的國際學校12年了。這12年來,我一直被問到有關我們學校的問題,人們也都很好奇這彷彿蒙上神祕面紗的國際學校葫蘆裡到底是賣甚麼藥?以下就是我統整出國際學校的教育對我最大的影響、以及我認為國際學校的教學理念和台灣最大的不同為何? 國際學校? 根據 維基百科 ,國際學校的定義如下: 國際學校 大致上是指那些擁有相當比例的國外(境外)學生、所實施的學制和當地通行學制不同(如使用國外或境外學制)的學校。 所謂國際學校,就是不走台灣體制內的教育方式,而是依照歐美國家的學制和上課模式進行,所以在上課方式、評量方式和課表安排上都和一般體制內學校有著極大的不同。 語言 在國際學校中,上課幾乎都是使用英文。這應該是大眾對於國際學校最常有的理解了。不過,並不是說每一個就讀國際學校的學生英文都很溜。學校只是創造一個環境,要不要努力,就看個人造詣了。 上課方式 在國際學校中,上課方式採討論、探索式教學。老師擔任引導者角色、學生在老師課前簡短的單元介紹後自行分組探索。課程的最後,老師再集合全班進行小組分享報告和討論。另外,我們也沒有所謂的第幾課,而是進行單元式探討。舉例來說,如果這個單元叫做3Rs, Reduce, Reuse Recycle,就是資源回收的相關主題,那我們就會提到汙染、地球保護、永續發展等等的主題,所以基本上,我們的上課是沒有範圍的,全部都是由全班同學和老師決定。 美式教育 vs 台式教育 Skill & experience based Vs Knowledge based 在台灣,學生會被要求記得很多知識,課堂上就是老師不斷地提供訊息、而學生不斷地記憶訊息,而考試是測試學生理解程度的一大指標。但是學生知道了知識,就真的會靈活運用嗎? 在歐美國家,考試當然還是存在的。但他們更強調的是學以致用,學到了這個知識,卻不懂得如何使用,只會徒增腦部負荷而已。所以西方國家的測驗,常常是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創造出一個小組或個人Project,老師再從學生的參與過程和最終結果進行評分。當然在國際學校,這也是我們最常有的測驗方式。 教學方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老子》 在國際學校中,學習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沒有一間學校能夠...

《家教經驗談#4》從家教看台灣後段班學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已經半脫離學生狀態,開始有更明確的目標,大學學習對我而言只是達到目標的一個必經過程。從以前的每天汲汲營營早起上學,下課後到補習班,回家後完成作業,到現在,一周上課3天,實際到校2天(另一天是採取線上上課),其餘的每周四日,開始會為自己安排更多能夠充實自己的活動與課外課程。這應該就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吧。 上大學後,我開始接英文私人家教,對象涵蓋國小至高中,在輔導過程中,我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通常會請家教的學生可分為兩類,不是大好就是大壞。普遍教導的學生中,成績較為落後的學生佔了大概7成,其餘3成是成績名列前茅,希望能夠更進一步地精進課業。今天我想談談學科較弱的學生,這些學生中,我發現通常都有個共通點: 心態觀念 的錯誤建立。 比較好輔導的學生,是那種 自己也想努力,但成績始終提升不來 的學生。這種個案的輔導方式相對單純:從他的學習方法中提供修正的建議,並且持續觀察,邊做邊學、從錯中學。 由於長時間的成績不如同學,還有些學生會產生一種「 我不管再怎麼努力,始終不如人 」的 自卑感 。不論一開始落後他人的原因是源自於自己的不努力或是方法錯誤,最終都會朝向同個結果發展— 自我放棄 。課業不僅沒有起色,反而越來越落後,如果沒有家長或師長的耐心陪伴、開導與指引,這些學生到了大考,大多也只會拿到均標以下的成績。 因此,在指導這類學生時,我給自己的首要實質任務就是「 維持成績 」。剛開始時先別期許他的成績會有所長進,反而是能維持現況,不要繼續惡化就好。維持現況,才能從他的方法中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並提供建議。而理想上的目標會是「 尋回動力 」。讀書動力已經是一個非常爛大街的名詞,但能實際找到並善用的人卻不多。通常對於缺乏自信的學生,最直觀的讀書動力便是分數上的提升。看見自己寫的題目越對越多,自信自然也能建立起來。 我通常會給學生一個建議: 跟自己比較 就好。跟自己比較並不是井底之蛙之舉,而是要設立明確且可行的短期目標。在自己與自己的競爭中,你的對手就是上次的你,是一個定數;但一旦將自己和現在的同學拿來做比較,你又該如何預測同學這次的表現會是如何?你倆本就不是同個分數層的學生,輸了自然正常;就算贏了,你又怎知不是僥倖、不是因為他這次沒準備好而獲勝。只有跟自己比較,你最理解你的對手,也最有機會獲勝,並從中...

《家教經驗談#3》學會線上上課,學生成效加倍!

圖片
  前言 由於疫情關係,近兩年來越來越多老師選擇在家線上上課,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接觸,另一方面也可以省去通勤時間。不過對於許多家長而言,線上上課的品質和成效相比於實體上課似乎會打折,對此,部分家長甚至會強烈要求老師必須到府親自上課。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會分享一些我從開始接線上課程至今約兩年的上課經驗。若老師能在線上上課時能夠做到某些事,不但上課成效不會打折,有些情況下孩子的吸收能力甚至會更強。 以下建議,皆只是用於一對一、一對二等上課人數不超過5人的情況。我尚無機會上大團體的線上課程。 時常注意孩子的上課情況 與實體上課不同的是,上網課時孩子不再自己身旁,無法100%得知孩子的上課狀況,只能透過螢幕上的畫面得知學生上課情形。 一定請學生打開鏡頭 因此,在上網課時,除非是已經夠成熟的孩子,否則我會強制要求學生 一定要打開鏡頭 ,且人一定要出現在鏡頭前。雖然時刻有個鏡頭照著自己對於孩子是種壓力,不過這也能確保說孩子不會在上課時東摸摸西摸摸,分心去做其他事情。 多問問題,確保學生思緒仍在線上 實體上課時,若學生恍神了,可以輕拍一下他;若他題目答對了,可以為他鼓掌,但這些是線上上課無法提供的。另外,因為持續長時間看著電腦螢幕,學生更容易分心和恍神,因此 交流 就變成上網課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多問問題,多請他發表看法,都有助於學生專注在課堂上。以我的英文課為例,每次上課時我都會頻繁地問學生問題,這種問題最常是填空題。eg: 我會問:「I play basketball today. 如果是昨天的話,要怎麼說?」類似這種簡單到幾乎不用頭腦的問題,這時候就有點類似快問快答了,若學生 在5秒內沒答出正確答案 (I played basketball yesterday.),或者又複誦了一次題目 (對,複誦題目只是為了要拖延時間,讓他自己有足夠時間思考),就有很大機率他剛剛又心不在焉地「掛機」了。 當發現學生分心了,不要一味地指責他,通常我會鼓勵他說:「加油,講完這個就下課了」或是「再撐一下,講完這部分就讓你休息5分鐘。」這些話對學生而言就像是在漫長的隧道中,前方突然出現曙光一般,能夠使他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在接下來的5~10分鐘保證絕不會分心了。 請學生上課時使用電腦,而非手機平板 電腦和手機...

《家教經驗談#2》用對方法,提高你的家教試教通過率

前言 由於現今家教老師的門檻降低,導致現在的家教老師教學品質良莠不齊。因此許多家長會希望老師可以在正式上課前先試教一堂看看,一方面是家長希望能先看看這位老師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老師藉此機會理解學生狀況、而學生也可以藉由第一次的試教評估這位老師和自己合不合得來、自己能不能從老師身上學到知識。 家教三元素 所謂的家教三元素,其實就是我認為影響家教成效的三個元素—老師、學生和家長。雖然在平常上課時,家長並不會參與太多,但可別忘了,真正在付給你學費的,是家長。所以在試教時, 你的對象不只是學生、更是家長 。 試教流程 通常試教的時間是30分鐘~1小時,但這個時間是可以和家長討論的。在準備試教時,時間安排是很重要的。通常我不建議把全部時間都花在上課,我個人的習慣是,以1小時為例,我會花試教的前10分鐘先和孩子聊一下,問問看他對於要上課的內容有什麼期待、對於這個科目的感覺如何、有沒有興趣,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身為老師可以如何幫助學生,也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和其他的家教老師不一樣。最好的師生關係,是亦師亦友,老師對學生是上對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吃這一套了,只有讓他感覺到你很親切、可以很輕鬆的上課(但不是隨便),學生才會接受這位老師。 短暫了解學生情況和程度後,就可以開始正式進入課程。我建議在第一次試教前先和家長或同學討論教學內容,若家長學生不指定,也可以自己視學生情況決定教材。如果上課內容是課內範圍,納建議可以找幾個學生易混淆的主題或觀念來帶,試教的重點之一就是要知道 孩子能不能適應你這樣的教法、那如果不能適應,你要如何改進? 所以試教其實很吃「臨場反應」。如果第一時間學生不能理解你想表達的觀念或內容,不要緊張,試著換個方式講、或從另一個角度切入。 以試教60分鐘為例,上課時間建議40~45分鐘左右,因為還需要時間收尾。上課時,建議不要從頭到尾都自己唱獨角戲,可以適時地問問學生一些問題。可以說:那講到現在有沒有什麼疑問呢?學生十之八九會說沒有,那這時候就可以丟問題問學生了(你沒有問題的話那就換我有問題了)。在上課時和學生有互動也會讓學生和家長覺得你的上課風格比較活潑,而不是填鴨式的教學。家長會找家教老師,而不是把孩子丟補習班,很多都是因為家長或孩子不認同補習班的填鴨式教育風格,希望能找一些比較類似於美式教育的「探索式教...

《家教經驗談#1》手把手帶你找到第1位學生

圖片
  前言 在大學生兼職打工的種類中,比起到手搖飲店、便利商店兼職,當家教老師一直被視為是一種高鐘點費的職業,也是許多大學生都希望能嘗試看看。不過,雖然當家教老師是很多人憧憬的職業,但實際上從應徵工作、找學生到備課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與心力,更重要的是, 一旦接下這個案子,就必須對學生及家長負責。 我說的 前置作業 首先,在開始接案前,你要些決定自己是什麼老師。你需要先思考一下,自己有能力教什麼科目?自己有什麼科目比別人還要突出?自己在國高中時期最擅長什麼科目?通常那樣的科目就是你之後會接案的主科。常見的科目不外乎就是數學、英文、國文等等的,但如果你對於一些比較冷門的科目(地科)或才藝(繪畫、唱歌)還不錯,也不妨可以試試看。「 1on1全球家教共享平台 」就有列出許多適合家教指導的科目,從常見的學術指導、美術才藝到財務、健康管理都有人在教。但如果不清楚自己有能力教什麼科目,不妨先從「陪讀」開始做起,雖然陪讀的薪水較低,但需要做的事和要求的能力也相對不多。 接案 要成為家教老師,先必須有學生。首先,你要思考一下,自己什麼時候有空,能夠接什麼範圍的學生(騎車要騎多遠)、要接什麼程度的學生(國小、國中、高中或社會人士)。之後,就可以來開始製作自己的履歷的,常見的履歷內容不外乎是:學歷、優良表現以及教學經歷,如果你想要,也可以寫上你的教學經歷、教學風格和期望待遇。簡而言之,把你想要對方知道的資訊都寫上去,但建議要用列點式的寫。以下附上我的徵生履歷

《家教經驗談#0》我的家教心路歷程

圖片
  初衷 早在2020年暑假時,我就已經有當家教老師的想法了。最當初之所以想成為家教老師,單純只是想賺點零用錢花花。只不過那時候因為沒有什麼教學經驗,也不敢貿然收費上課,所以最初,我是以英文作文批改為名義在招收學生,還記得那時候是一篇200元收費,且標榜可以改到好。(就是初稿寫完後傳給我,我批改完後回傳,再請學生重新寫一次,有問題就再繼續批改,通常一篇文章需要這樣來回2、3次)。 找到了第一位學生 那時我是以抱持著一種希望從同學的文章內學習的心態來批改,也因此,每篇文章我都會很仔細地改,有時候改一篇會花40分鐘以上,根本就是超低時薪。儘管如此,我還是盡可能地把我知道的英文知識交給學生,希望他們在正式考試時能獲取高分。 於是,在2020年10月份,我收到了一則一位高三學生傳來的Line,她說這次模擬考中,她的英文手寫成績是全班最高的。這是我收到的第一個鼓勵,也成為我持續盡心盡力,希望能夠幫助更多學生的動力之一。 從幕後批改到實際上課 之後的兩三個月,我不斷接到更多學生,服務範圍也更加多元,從原本的英文作文批改,到自傳翻譯、論文摘要翻譯等等,不過我還是沒有勇氣上課,直到我的第一位學生,一名國一生,同時也是我媽媽的長笛學生,出現了。 我開始到書局翻閱、購買參考書,也開始上網搜尋國高中英文內容與課綱範圍。在上完第一次課後,我發現學生對我的接受度挺高的,似乎和我上課氛圍輕鬆有關?由於我從小到大都接受國際學校的教育,在課堂上,我們的上課方式是很輕鬆的,且以討論、探索代替填鴨式教學。也因此,在我的觀念裡,所謂上課是充滿互動的,所以,當我在上課時,我會時不時丟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給學生,讓他們去思考進而討論,我認為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能夠持久有效的。那時候,也有一些原本請我批改作文的學生希望我能幫他們上課講解,這也才讓我有勇氣實際上課。 之後,我開始在FaceBook社團上上傳我的徵學生訊息,漸漸地,我的學生越來越多,目前共有10位學生。說實在地,我並不是這麼在意錢,那時候決定繼續接家教有一部分是希望自己的英文不要退步(上大學後就很少用英文了)。 來自學生和家長的動力 不過這幾個月來,我收到越來越多家長的讚賞與認可,也讓我的教學動力能夠延續下去。 還記得我遇到過一位家長,她的孩子有輕微的過動症,但在第一次試上結束後,...

我如何輕鬆拿到多益金色證書(965分)?

圖片
今天要來和大家分享要如何在兩個月內輕鬆就可以拿到新多益 TOEIC 的金色證書, 先給大家看一下我的成績。 在2019年的多益中,我的聽力475,閱讀490,共965分(滿分990分)。 多益顏色分級 如果還不清楚多益的證書顏色分級的話,下面這個對照表可以供大家參考一下。 多益推薦用書 我考的時候是高二,那時候我只買了一本單字書和一本官方的試題本,寫完之後就去考了。 其實多益這個考試的題目很固定,只要你有準備就一定有分。 對我來說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做試題。尤其是官方出的這本: TOEIC Official Test-Preparation Guide Vol.6:多益測驗官方全真試題指南VI 因為是官方出的,所以題目一定會最符合真實考題。這本書裡面共有兩份完整的試題和非常詳細的解說,也有附畫卡紙,可以模擬最真實的考試情境。 另外,我也建議你要買一本單字書,單字書這種東西就很見仁見智了。市面上的單字書,裡面的字大多都很類似,就是哪種編排、哪種分類方式你看得順眼而已,所以我就不推薦各位單字書了,各位選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 當我們的工具都準備好了,就可以進到下一步了。 接下來,就是不斷不斷地勤奮練習。 簡而言之,就是寫題目、訂正、複習、寫題目、訂正、複習、寫題目、訂正、複習、寫題目、訂正、複習…… 以多益考試而言,一份完整的考試是200題 — 先考100題聽力再考100題閱讀題,中間不休息。 技巧分享 聽力題 多益聽力測驗題型題型如下: 照片描述6題 應答問題25題 簡短對話39題(3*13) 簡短獨白30題(3*10) 在練習的時候,如果能力允許,我會建議各位可以一次把100題聽完,因為很多時候,聽力考的不是你聽不聽得懂,而是你來不來得及。 聽力測驗題目普遍的單字不難,幾乎都是之前有看過的單字,就算沒看過,也可以依照前後文猜測。 如果你為這題猶豫了一下,那你很有可能會漏聽下一題、這時候你又會為這一題猶豫、又會漏聽下一題。這樣的連鎖反應會對你的成績造成很大的損失。 畫卡策略:我自己是聽一題就畫一題、善用自己的另一隻手,當聽答案時,把你的非慣用手用除了小拇指的其餘四指比出4。當你確定聽到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就把那個答案對應的手指凹下。例如:確定(A)不可能是正確答案,就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