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際學校的三大迷思

 

關於我的學校經歷

從國際學校畢業後,我就讀的是台灣的國立大學。認識新朋友時,大家常常會對於我的求學經驗感到很有興趣,內心也充滿許多疑問。「國際學校」一詞,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詞。國際學校也時常和貴族學校畫上等號,不走體制內路線,富麗堂皇的教室,充滿外國人臉孔,都是普通民眾對於國際學校的刻板印象。其實我離開我的國小、國中、高中母校以兩年有餘了,這期間,我的學校經歷了許多改變,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以兩年前我離開學校時的情況,分享一些從身旁親朋好友中,觀察出大家對國際學校的迷思。

國際學校學生的英文都很好

國際學校與一般體制內學校最大的不同,莫過於上課方式與內容,這方面我已經在之前的國際學校是什麼?文章中詳細談過,那上課語言呢?上課時我們的確是用英文上課居多,每班也都配有一名外師,但這就代表學生的英文一定都很好嗎?其實不然。因為畢竟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本身就不常,在學校期間,身邊還是台灣人比例較高,因此除了和外師溝通之外,大多時候我們還是使用中文作為日常溝通語言。

那為什麼國際學校的學生英文程度會有落差呢?屏除混血兒不談,其實總體、平均而言,國際學校的學生英文程度還是較一般學生高出許多,畢竟再怎麼抗拒和外師講話,在耳濡目染下,或多或少還是會有所進步。但進步的幅度就十分因人而異。除了自身的先決條件(如從小就讀美語幼稚園、家裡有英文母語者等)外,若學習期間的每份報告都認真做、也為上台演講前演練過許多次、把握每次練習英文的機會,那英文實力絕對會有所提升,反之亦然。

其實英文「好」的定義十分含糊,台灣人對於英文好與外國人的認知有許多差異。台灣人的英文好,是只聽說讀寫樣樣通,文法字彙配備齊全,但外國人的英文好,是指能夠使用該語言,去達到想表達的意思,著重點在於流暢度、字彙表達使用精準度等,因此在國際學校中,我們是不會「背單字」的,而是去「認識單字」。像是從小說閱讀中認識到的新單字,我覺得它很實用,所以就會多多使用它,久而久之就記起來了、又或是老師在課堂黑板上寫到一個不認識的單字,為了能跟它課程進度,因此我會主動去學習它。認識單字,是有動機促使的,而背單字,是被動地去學習。

國際學校學生常常價值觀偏差

不可否認地,由於國際學校學費門檻較高,許多家庭無法持續付出高昂的學雜費,自然會先篩選出社經地位較高的客群,但這並不代表國際學校的學生價值觀都會偏差。還記得小學時,班上有一位同學每天揹著Coach的背包作為書包使用,隔天班導師便打電話通知家長,請家長不要讓小孩帶貴重的背包去學校,以免造成仿效與炫耀比較等情形發生;另外,我們學校也沒有便服日,因為校方不希望看到學生互相攀比各自的服飾,也不希望孩子在準備去學校的服飾上花費過多時間。除了課業外,學校的教師們更注重學生的品性,會極力避免炫耀攀比之情節發生。

其實12年下來,我發現會發生這種情況的學生,通常都是轉學生,在原本的體制下,他們的經濟條件比同儕好,認為自己有莫名的優越感,因此常會炫耀自己家裡有幾輛車,幾棟房子,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進來學校後才發現自己所擁有的根本不值一提;而最重要的,這些,都不是他靠努力得來的,最後在老師的教誨與同學的鄙視下,也會收斂許多。

國際學校的學生都會出國

國際學校的學生幾乎7~8成都會申請國外大學,最後也會如願出國就讀,但還是有那2~3成的學生,由於自身生涯規劃等因素,選擇就讀台灣大學。我就是其中一人。其實無論在銜接、或是學習習慣上,剛開始都會遇到許多瓶頸障礙,最大需要克服的障礙就是上課模式,從團體討論轉變為板書抄寫、從報告轉變為純紙筆測驗、從討論到背誦單一答案,無一不是難以克服的。但其實就讀國際學校後,國際學校帶給我的遠不只是語言能力,平常的邏輯思維、性格、做事風格與習慣都被深深地影響,其實這些經歷無論對於國內外的學習都有正向的影響。例如思維能力,因為上課模式的不同,接受過國際學校訓練的學生,往往獨立思考與創意發想的能力較國內同齡學生高。

國際學校的學生和一般學生一樣,其實都有2條選擇,一是出國讀大學,二是在國內就讀大學。而選擇在國內就讀的學生,有許多人最後也會再選擇出國攻讀研究所,甚至是留在國外工作。

結論

其實國際學校和一般學校一樣,目的皆是培養出具備競爭力的學生,只不過方法不太一樣而已。說實話,我認為就讀國際學校沒有比較優越,反而頂著父母辛苦賺的錢,有一大部分皆拿去繳學費的壓力,我對於自我要求反而會更高,外界對於國際學校的誤解已經見怪不怪,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於國際學校的真面目有更多理解,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大學經驗談#0》4個大學必買平板的理由(和4個不推薦的理由)

國際學校是什麼?該不該讀國際學校?我讀12年國際學校的心得分享

《家教經驗談#2》用對方法,提高你的家教試教通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