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真的那麼討厭?一名新課綱應屆考生的淺見
這篇文章,是我和一位海歸回來、目前就讀高中的朋友共同編輯而成,十分感謝她的友情相助,提供對於108課綱第一手的看法和見解。
108課綱錯了嗎?
作為108課綱第一屆的學生,其實當初了解到108課綱的初衷跟它的立意時,作為學生的我是非常支持的。108課綱強調提升閱讀能力及自主學習的精神,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新課綱在實際操作時會遇到太多問題,且不論學生一直以來都以解題為目的的學習,要他們突然能自己提出一份自主學習計畫是有困難的,光是一天在學校十堂課的時間,有自主學習的心也都被消耗光了,根本沒有多餘的心思。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邊要求考試成績好,一邊又要多元發展參加活動,還要自主學習,沒有將根本的問題解決,自然就讓108課綱變成一個折磨學生、家長、跟老師們的怪東西。
自主學習跟學習歷程
自主學習,從高一開始,一整年的時間,會讓學生自行寫出一份自主學習計畫,高二的一整年,會有總共18節的時間讓學生來執行自己的計畫,雖然說學生確實可以在自主學習以外的時間繼續執行自己的計畫,但作為一到五每天要上十堂課的學生,週末要休息甚至是準備其他事務,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跟心力去好好實行自己的計畫。以我自己觀察周遭同學的情形,大家光是處理平時眾多的考試都來不及了,自主學習只能落成跟其他的報告一樣被草草了事,有的甚至沒辦法被做出來。
學習歷程,打從一出現後成為各個學生的噩夢,以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他其實就是將舊課綱時,高三學生會需要整理的那一大堆個人履歷分作一年一年讓學生上傳。不過學習歷程非常重視學生在每個學習歷程中呈現出的過程及反思,特別是反思,更是重中之重。當然,我認為反思能力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但以這兩年做學習歷程的心得,許多老師確實都在給予我們方向,但大多數學習歷程能呈現出來的,都是一些學科的技能,作文的寫作能力、針對課文分析製作心智圖的能力。
但我們真的只能做到這樣嗎?組織心智圖的能力確實很重要,但作為高中生,我們能以學科延伸出來的東西其實很多,國文課的燭之武退秦師,可以拿來討論小國的外交策略;地理的全球化可以討論疫情對此的影響,以及後疫情時代的走向;歷史可以討論現今中亞地區的眾多衝突究竟是怎麼演變而成的,所以,學科能呈現的學習歷程真的這麼侷限嗎?不,真正被侷限的,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時間。課文是拿來記熟要解題的,國文要記熟燭之武講了什麼,哪句話促使了秦王退兵;全球化要記得是什麼時候開始,是由哪些東西促成的;歷史?都全部背起來就對了。這樣的學習方法,也難怪學生沒辦法做出精彩的東西。當然,許多大學教授聲稱不會看學習歷程的宣言,更是讓這個情形雪上加霜,本來就不太會做了,聽到這種說法,學生自然更不想做。也才演變成今天這個情形。
素養題?到底是什麼素養
素養題,是108課綱另一塊更動很大的部分。基本上108課綱的題目確實相較於舊課綱,閱讀量有變大,題幹普遍也都會以一段文章為題,讓學生去閱讀並理解,然後回答問題,以最新110年大考中心試辦的學測考試為例,從社會科中特別能看出,題目有漸漸脫離以前只用背誦,而不是理解的出題方式。我個人認為很符合課綱中理想的素養題,很多題目有跨科連動,學生要對這些科目都融會貫通才能順利答出來,我認為這是比單純死背的題目要好很多的。
但除去大考中心的題目,我這兩年多來寫的出版社及學校題目,充其量根本是把素養題當填充題在出。頂多就是讓學生擷取文中句子,更糟的,還有參考書出一些不知所云的題目,根本令學生不知該如何下手。也因此,許多學生面對新型的素養題,實在很無力。但是,素養題真的能讓學生的閱讀能力進步嗎?以我個人的觀察,素養題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實在不大,且不論現在學生使用手機的習慣導致閱讀能力的退步,學生太過習慣於以「解題」為目的去學習,自然對於素養題的耐心不多。況且,閱讀理解能力要精進,也不是輕易地說在考試題目中給予許多閱讀題組就可以進步的,真正的素養,應該是要讓學生從學習中就有自主閱讀的習慣及能力,而不是在學習中塞滿了考試。
那麼...該如何解決?
那麼,在說了那麼多我所觀察到的問題點後,該如何改善這個情況?我認為,從根本上來說,台灣的教育必須要把學測至上的想法擺脫,而這牽扯的,不只是學生的心態,老師跟家長的心態改變也是不能缺少的,學生在學著獨立思考的同時,老師跟家長也要引導學生,特別當家長若是從小就灌輸孩子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更是對整個情形百害無一利。
少一點補習,少一點考試,讓學生有多一點的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多一點時間跟自己相處,加上老師跟家長在旁的培養及引導,自主學習其實很自然就可以達成了,因為學生對於自己有熱情的事物其實都是非常積極的。另外,台灣教育更應該要意識到,一邊要馬跑,一邊又要馬不吃草是行不通的,學生無法既要同時準備成堆的考試,又要做出亮眼的學習歷程,把考試科目的課程比重放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依個人意願多修一些多元的課程,而不是把多元課程永遠作為打醬油的學分課,這樣才能真的讓每個學生有多元發展的機會,而不是讓整個歷程只被前端的學生作為軍備競賽來進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