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怎麼寫?(附上正取二學習歷程檔案)
前言
在108新課綱的升學制度中,學習歷程檔案成為獲得最多關注的新名詞。與舊課綱不同的是,必須從高一就開始上傳,且注重高中三年的生涯紀錄和及校內外學習個人的心得反思。目標在於讓大學教授能夠閱讀這份歷程檔案後,產生「對!這就是我要的學生。」的想法。
「學習歷程自述」是許多大學系所共同要求必須檢附的項目,自述中應包含但不僅限於高中學習的反思、申請大學校系的動機 、未來入學後學習計畫和生涯規劃。學生必須在限制字數內,以精準省思自己在高中三年內獲得那些收穫,收穫包含學業上、興趣上、經驗上,以及自己目前理想的大學生涯規劃。
我是2020年的應屆畢業生,在個人申請中,我分別申請了彰化師範大學、輔仁大學、台南大學和高雄醫學大學等四個皆有書審的科系,而最終,我分別以正取、正取二、正取、正取二錄取;因此,我希望能夠以當初申請的學習歷程檔案,分享一些當時我在寫學習歷程自述時的注意要點和技巧。
特別註明:這篇是以2020年時的課綱為例說明,對照108新課綱有部分不同,請自行酌量參考。
我的學習歷程自述
以下以當時申請刀依時的學習歷程自述為例
詳細解說
首先,我的學習歷程自述的架構如下所示:
- 家庭背景(1)
- 個人特質(1)
- 休閒興趣(1)
- 學習歷程(5)
- 報考動機(2)
列表中,後面的數字表示占整篇文章的多少比例。
在撰寫學習歷程自述時,我們必須「對症下藥」,我們不能只寫自己想寫的,也要寫教授們想看的。有很多學生,會「一篇抵萬篇」,無論是申請醫學系、資工系還是化學系,學習歷程履歷都是同一篇。雖然說你的學習歷程就是一個,但同一篇故事中,強調的重點不同,不同領域讀者看到的重點也就不同。
舉例來說,若把學習歷程譬喻成三隻小豬的故事,若是申請人文相關科系,就必須著重在豬與狼的內心想法和個人特質;若是申請工程學系,就會著重在三隻豬搭出來的房子,在建築物架構上有何異同;若申請的科系是資訊相關,可能就會注重在三隻豬之間,使用哪種通訊設備/協議會對他們最有利。
1. 家庭背景
我成長在一個基督教家庭,平凡美滿,名字和基督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叫XXX,是母親所命名,X有「寬恕」之意,而寬恕正是基督徒的信仰核心,X是要我「宣揚」基督的愛,並懂得關懷、同理他人。由於爸爸樂團工作繁忙,媽媽是我成長過程中價值觀的建立者,她要我遵記二字—「認真」,認真讀書,認真玩,並教導我做一個負責、傾聽、為他人著想的人。在媽媽的教育下,我從國中到高中的成績都保持校排1,而且五育均衡。
很多學校會要求考生介紹家庭背景,旨在於大略了解學生的相關訊息,包含家庭理念、父母工作等,但這部分通常並非非常重要,不需要太過詳細地去詳述自己的家庭背景,除非你認為你的家庭背景非常有助於你申請該科系。
在我的家庭背景中,我用了不到200字簡略介紹帶過。在這段文字中,我首先介紹我名字的緣由,以及父母的教育理念,最終提到我在國高中六年的學習成效,為之後的學習歷程中埋下伏筆。
2. 個人特質
長期的自我探索,我逐漸清晰自己的人格特質及能力,是位具有關懷、同理心、實作主義的履行者、具備多元學習及成熟的雙語能力。
所謂個人特質,表面上是要請你說說你是位怎樣的人,但言下之意實際上是要檢視你這個人是否適合我們系。
由於我申請的是醫學相關科系,需要與人接觸,因此我特別強調我具備關懷、同理心;同時,因為該科系為研發藥物相關,因此我特別強調我也不是個空有理想的理想主義者。最後,能力雖然不算是個人特質,但若在某一方面你十分擅長,也不妨稍作介紹。
3. 休閒興趣
父母皆深耕於音樂界,自幼深受音樂的薰陶,我擅長鋼琴,在學校舉辦過個人鋼琴獨奏會。至今,彈琴依舊是我的興趣和心情低迷時的興奮劑。
「一鏡頭一世界」,我喜歡用攝影來記錄人生百態,並上網自學Photoshop及Lightroom編輯照片。攝影讓我學習到「觀察」,觀察世界的美、觀察萬物的奧妙、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休閒興趣中,我得以反思成長及紓解壓力,致力於保持自己源源不絕的學習動力。
由於在上述的個人特質中,我說道我具備多元學習的能力,因此,除了學科上,我也應展現出,在課外方面我也略有所長。在休閒興趣中,我說道我擅長鋼琴,且在此領域也有過一些成就;除了音樂,在攝影方面我也略有涉獵。建議在描述課外興趣時,可以寫到多於一種興趣,否則可能會顯得十分刻意,是為了寫而寫的。
4. 求學歷程
這邊是本篇文章的重頭戲!在這裡,我分為國小、國中、高中三階段說明,但這是因為從國小至高中,我皆不是接受正規的國民教育,而是在國際學校就讀,因此我有許多豐富且異於常人的特別經驗可以分享。但若是一般國民教育的學生,建議可以特別著重在高中部分的成就即可。
仔細閱讀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每一個小標題後,我都會加上一個副標題。這個副標題的用處,是讓閱讀的教授能在短時間內就了解這個段落的大意。因為有些熱門科系的申請人是很多,因此我們必須架設教授不會逐字逐句地看完,必須想辦法讓教授能一眼就理解你的文章大意。
國小–無憂期
由於父母皆服務於教育界,深知國內教育不足的一面,所以選擇XXXXXX作為我的啟蒙教育學校,它是一所IB學校,上課模式異於一般學校,PYP國小課程是跨學科統整課程,主題式的探索課程,讓我主動吸收新知,發展創造性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用報告或作品取代考試,所以我很擅長蒐集、查證、統整資料,電腦技能優於一般學生。國小階段是我求學歷程中最快樂的時期。
在歐美文化中,國小應是孩童最無憂無慮的時期;雖然在亞洲世界,此一觀念多被扭曲,國小學生多必須在放學後到安親班、補習班課後加強,毫無童年可言。雖有一部分是因為家長的工作性質所致,但我認為在國小時期,孩童的陪伴與關懷是不可或缺的。
回歸正題,由於我在國小至高中12年,皆就讀同一所國際學校,所以我特別強調它是我的啟蒙教育學校,且上課模式異於一般學校。那不同的教育方式與理念又帶給我什麼技能呢?有因,就要有果,在文章後半段,我說道經過這些探索課程,我很擅長蒐集、查證、統整資料和電腦技能。最後,在段落最後,我不忘提到國小時期的我,是非常快樂的。
國中–適應期
因為對於未來的志向還不明確,所以選擇學校的雙語部,回歸體制內教育,剛開始接觸社會、自然課時,充滿焦慮害怕,怎麼課本裡的內容都如此陌生,還有紙筆考試,當時好想轉到國際部,但媽媽說:「認真做每件事,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再試試看,給自己一次證明你可以的機會,若試了,你還是無法適應,我們再轉。」在好勝心的驅使下,我認真上課,不懂的地方就上網看教學網站,或請教學校老師,漸漸地我的學習步上了軌道,第一次段考得到全校第一名,這更讓我信心大增,秉持著這樣的學習態度,三年後的會考,我考上了雄中。
人在人生途中不可能是一路順遂的。在寫學習歷程時,沒必要只把好的一面寫出來,若在學習過程中有遇到任何困難,不妨也可以寫進去,但重點應放在你是如何克服問題的,展現出你是位懂得反思、且不畏困難的人。
在我國中時,由於雙語部的教學模式與國小有諾大差別,因此一開始在學科方面我十分無法適應,但最後在父母的鼓勵,學校老師的支持與自己的努力下,我不但成功克服了不適應,且在三年後我考上高雄第一志願—雄中。在讀者眼中,雖然距離3年後的考大學有一段時間了,這仍是當時一個非常大的轉變和進步,多少會給他們留下好印象。
高中–人際關係挫折期
經過良久考量,我選擇留在XX。在XX9年,這個學習環境是我熟悉不過的,喜歡學校自由的學風,重視每位學生不同的特質,給予不同的學習方法,於是我選擇直升高中部,也是創校以來第三位得到直升獎學金的學生。在學習我絲毫不敢鬆懈,也因為我用心在學業上,以至於忽略了同儕間的互動,發現我漸漸離同學越來越遠,他們的話題我無法參與,在學校很寂寞,於是請假在家的次數越來越多。有一天,我走進輔導室找主任像倒垃圾般將我的煩惱、不滿宣洩出來,主任聽完後問我:「學生不應只用心在課業上,人無法離群索居,人際關係的修復是你目前最該重視的,想想看,你該怎麼做,想到了就付諸行動。」我決定主動參與同學間的活動,同學間的話題我雖插不上嘴,但我會在旁默默地聽,久而久之,同學也會主動找我聊天了。現在的我已沒有人際關係的問題,也就更能專心於課業。在高中階段,我皆是校排 1%。我在高中階段,我積極地參與校內外競賽與營隊,使我的努力與堅持,終能開花結果。
許多人在寫高中學習歷程時,只記得要多寫課內的成績優良紀錄、課外的比賽成就,但卻忘了身為人,人際關係是不可或缺的。若在這些冰冷的數字列表中,能添入一些有溫度的人際關係,也會顯得這個撰寫人不是位死讀書的書呆子,也是位善於與人相處的世界公民。
我詳細且誠實地描述了在高中階段我所遇到的人際關係議題,以及我是如何ˋ轉變自己,使自己融入學校這個小社會中。另外,我也不忘回去顧及成績部分,我在高中階段皆是校排1%,且十分積極地參與校內外競賽和營隊。為求明確,我在段落後方附上了這個表格:

許多同學都會急於想展現自己在學科方面的成就,因此會一口氣附上海量的比賽、證照等。但我認為與其放上一堆名不見經傳的小競賽,不如只放上2、3個具鑑別度、知名度的證照和比賽,如:高中生很愛參與的小論文與閱讀心得比賽、科展競賽、多益、英檢證書等。建議附上不超過5個即可,否則一旦多了,就會變得像是軍備競賽,這是大學教授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會產生過猶不及的反效果。
5. 報考動機
從小我就對實驗有強烈的喜好,因為就學環境因素,讓我從國小就常動手做實驗。國小時,每年暑假會參加「遠哲科學營」,讓我從實做中學到物理、化學的原理。而我對藥學也非常有興趣,我喜歡看藥單上的藥名和副作用。現代醫學雖發達,但有些疾病還是無藥可解。例如:乾燥症,我的阿嬤晚年時就是因嚴重的乾燥症而鬱鬱寡歡離世,所以我想學習有關藥學的專業知識,或許有朝一日我能研發出新解藥造福病人。而高醫的XXXXXXXX是全台灣唯一以化學方法訓練學生學習研讀醫藥相關科學的系所。系上有很多實驗室可供學生從事不同類型的實驗,所以我以選擇高醫XXXXXXXX為我的大學理想目標。
報考動機是教授用來知道為什麼該學生想來讀我們系的理由。理所當然地,在這邊你一定要提到這個決定是很久以前便規畫好的,而不是考完學測、看到成績才唐突決定的。在報考這個科系之前,你應該就要對它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知道這個科系大概再學些什麼,希望怎樣的人才就讀;之後,在以這些特質貫穿整篇學習歷程,讓教授有種「這個學生與生俱來就應該讀我們系」的想法。在通篇文章中,我不斷提到喜歡做實驗、主動學習、積極解決問題、多元學習的特質,這些特質辨識該系注重的要點,因此,只要寫出來的文章符合教授的胃口,便可大大提升書審通過的機會。
總結
學習歷程自述,是用來展示你在大學前的學習過程中,經歷過哪些困難、取得了那些成就、參與了哪些活動,但這些東西並非數大便是美,我們應追求的是「兵貴精而不在多」。與其參加一堆有報名有名次的比賽,不如花三倍時間去準備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全國/全球性的競賽且獲得成就。
另外,在版面配置上,通常校方會規定要用哪種字體、要多大,千萬要嚴格遵循,否則會被酌量扣分,或這份辛苦寫出來的書審資料可能會直接被無情略過。允許的話,可以在文字海中適量添加一些相關照片,使其生動活潑。且也建議可以底線、粗體一些重要關鍵字,但要強調,千千萬萬不可畫紅字,這是十分沒有禮貌的行為。
最後,也希望在讀完這篇文章後,各位讀者對於自己的學習歷程自述該怎麼寫有更明確的想法,也祝福各位讀者都能考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學校。
留言
張貼留言